成语查询器

输入框中输入成语,点击开始查询便可开始

带有诛字的成语

诛字的成语带有诛字的成语有哪些

带有诛字的成语和四字词语

其心可诛:一个人虽然作案未遂或尚未作案,但是只要有过这个心思,就是该死”。从现代的观念看来,“有过这个心思”只是思想动机,还未构成犯罪行为,就只能由道德来管,不能由法律来管,因而也就不能以此定罪。
字字诛心:一字一句都有说服力,让他输的生不如死,一字一句都瓦解他的意志,摧毁他的心境。
罪不容诛:即使处死也还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。形容罪恶极大。《汉书·游侠传》:“况于郭解之伦,以匹夫之细,窃杀生之权,其罪已不容于诛矣!” 诛:处死。
口诛笔伐:用语言文字进行揭露、批判和声讨。
天诛地灭:(罪大恶极)为天地所不容。诛(zhū):杀。
罪不当诛:指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。
不教而诛:教:教育;诛:处罚,杀死。不警告就处死。指事先不教育人,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。
笔伐口诛:伐:声讨,攻打;诛:痛斥,责罚。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。
法不诛心:法律不惩戒人们的内心想法和思想活动。
诛求无已:勒索榨取没完没了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以敝邑褊小,介于大国,诛求无时。” 诛求:勒索。无已:没个完。
天地诛灭:犹天诛地灭。比喻为天地所不容。
口伐笔诛: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。
杀人诛心:意即消灭某个人的肉体,不如揭露、谴责这种人的动机、思想、用心。
诛榛剃梗:芟除秽草。喻灭除盗寇。
诛心之论:指揭穿动机的批评。
诛求无己:强行索取贪求,没完没了。
诛不避贵:诛:杀死;贵:富贵的人。惩治罪人没躲避富贵的人。形容法制之下不分贵贱。
诛榛薙梗:芟除秽草。喻灭除盗寇。
诛锄异己:诛:杀;锄:铲除。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。
赏立诛必:指该赏的立即赏,该罚的一定罚。
诛求无厌:诛求:需索。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。
诛尽杀绝:诛;斩。杀得一个不留。
笔诛墨伐:笔、墨:指文字。诛:谴责。伐:声讨。通过文字加以谴责,进行声讨。
重赏严诛:丰厚奖赏,严厉惩罚。比喻赏罚分明。
赦事诛意:谓不问其实际行动而但推究其居心以定罪责。《後汉书·霍谞传》:“《春秋》之義,原情定過,赦事誅意,故 許止 雖弑君而不罪,趙盾 以縱賊而見書。”李贤 注:“﹝《公羊傳》﹞曰:‘晉 史書 趙盾 弑其君。趙盾 曰:“天乎無辜,吾不弑君。”太史曰:“爾爲仁爲義,人弑爾君而不討賊,此非弑君如何?”’此赦事誅意也。”
诛凶殄逆:诛:杀死;殄:灭绝;逆:叛逆。讨伐消灭作恶叛乱的人。
诛凶讨逆:诛:杀死;逆:叛逆。讨伐消灭作恶叛乱的人。
罪不胜诛:指罪大恶极,处死犹不足抵偿。
诛求无度:敛取、需索财贿没有限度。
天地诛戮:犹天诛地灭。比喻为天地所不容。同“天地诛灭”。
诛故贳误:指严惩故意犯罪的人,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。
斧钺之诛:钺:古代兵器,像大斧;诛:杀戮,杀死。用斧、钺杀人的刑罚。泛指死刑。
诛暴讨逆:诛:讨伐。讨伐凶暴、叛逆之人。
诛心之律:诛:惩罚。指不问罪行,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。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。
伏法受诛:伏法:由于违法而受处死刑;诛:杀死。犯法被杀。
绣斧之诛:绣斧:指皇帝指派、掌有生杀大权的巡察官员。指皇帝特派官员对某人的诛罚。
比屋可诛:家家都可杀戮,世风日下,恶人众多。
禁暴诛乱:禁除暴行,诛杀叛乱。亦作“禁暴静乱”。
逵泉之诛: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成季 使以君命命 僖叔,待于 鍼巫氏,使 鍼季 酖之……饮之,归及 逵泉 而卒。”僖叔 即 叔牙,成季 即 季友,皆 鲁桓公 之子。后以“逵泉之诛”指以弟杀兄。《宋书·竟陵王诞传》:“昔 周 德初升,公旦 有流言之衅;鲁 道方泰,季子 断 逵泉 之诛。”北周 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荆门 遭 廪延 之戮,夏口 滥 逵泉 之诛。”倪璠 注:“《左传》庄三十二年云:‘成季 使以君命命 僖叔 待於 鍼巫氏,使 鍼季 酖之。归及 逵泉 而卒。’僖叔、成季,皆 桓公 之子,以喻 邵陵(邵陵王 萧纶)、湘东(湘东王 萧绎)皆 武帝(梁武帝)子,以弟害兄也。”
诛一警百:处死一个人,借以警戒许多人。
死有余诛:犹死有余辜。形容罪大恶极,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。
朋坐族诛:指诛连治罪,残酷镇压。
诛意之法:深刻的议论.又称诛意之论。
不测之诛:测:估计;诛:惩罚。不可估计的惩处。
雷霆之诛:1.指帝王暴怒时给臣下的惩处。 2.指雷击,雷劈。
诛求不已:指勒索,强取没完没了。同“诛求无已”。
拨乱诛暴:治平乱世,诛灭强暴。
铁质之诛:“铁质之诛”意为许历通晓战阵兵法,所以在赵奢发出“有以军事谏者死”的军令后,他敢于冒死向赵奢进言,终于使阏与之围得以解除。
诛求无时: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。
神怒天诛:指罪大恶极,神灵震怒,天意欲加诛杀·。
以顺诛逆:顺应趋势,征伐逆历史趋势的势力。
两观之诛:语本 汉 刘向《上灾异封事》:“自古明圣,未有无诛而治者也,故 舜 有四放之罚,而 孔子 有两观之诛,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。”后遂以“两观之诛”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。